2004年8月6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视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南浔检察官的苦乐人生
本报记者 陈晓青/文 王志浩/摄 通讯员 张建蓉

  对于一个成立才1年零2个月的检察院来说,湖州南浔区检察院走过了一段平凡而不平常的路——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用房,没有食堂;全院42名干警,家住湖州,上班在南浔,每天花1个半小时乘车上下班;反贪局干警加班,只能在办公室打地铺……但1年多来,南浔检察院获得了人均办案全市第一、爱心结对全区第一,还有文明单位的称号。让我们跟随镜头,走进南浔检察院,走进南浔检察官的生活……
  8月3日,一个平凡的工作日。从一条两边都在拆房子的小路进去,记者看到了南浔检察院简陋的大门,临街,没有院子,据说这4层办公楼还是租来的。11点30分,正好是午饭时间。七八个干警推着自行车出来,有说有笑地骑走了。接着,检察长刘突飞也骑着自行车走了。原来,他们要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的镇政府食堂去吃午饭。
  办公室张主任告诉记者,骑自行车办事,是南浔检察院一条不成文的规定,就是检察长也不例外。湖州市区到南浔有37公里路,每天班车往返加上办案用车,一年下来,光油费就要十来万元。于是他比们决定由院里统一购买自行车和雨披,凡在南浔区内,办案、办事、去食堂吃饭,人人都骑自行车。难怪百姓说,这可是南浔一道难得的风景线。正说着,两个检察官从不远处骑车回来,刚办完一个案子,他们赶着回来吃午饭了。
  “我们的干警家都在湖州,在这里上班难免顾不上家里,所以干警8小时以外干什么、需要什么,成了领导最关心的事。”张主任笑着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新近成立的一个特殊亲情服务小组,以“联络社区,走近家庭”为主题,对检察干警8小时外的生活予以关心,提供温馨的亲情服务。如今,42个干警家庭他们已走访了33户。
  很巧的,记者跟随亲情服务小组,来到了湖州白鱼潭社区。这里住着6名南浔检察院的干警,副检察长刘晓峰和服务组的一个干警来到社区中心。一听说是来了解情况的,社区的谈书记立即拿出一盒录像带,画面上的人正是院里的4个干警——陈峰旗、王宏巨、胡建军、吴德根。“他们是我们社区的党代表,经常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,给居民提供法律咨询。你们看,墙上还挂着你们的干警鲁海峰的联系方式,他是专门提供刑事法律咨询的。”如果不是社区干部这么说,服务组还不知道,自己院里的干警在工作之余做了那么多好事。刘晓峰和谈书记边聊边走着,两位大妈见了也凑起了热闹。余大妈说:“我们楼里住着你们的一个老干警施明龙,真是好人呐!他们夫妻俩常常送衣送米给一个孤寡老妇,已经结对几年,他们自己也不宽裕,还要供养老人和上学的孩子。”
  接着,服务组把院里制作的“社区联系单”和“征求社区意见卡”递给了谈书记,请社区干部监督干警的各项活动情况,年底时反馈。另一套联系单和意见卡则是请家属填写的,只要家属有要求、社区有需要,亲情服务组承诺24小时提供服务。张大妈摇着扇子说:“这种办法好,不仅可以发现先进典型,还可以监督干警8小时外的生活状况,这才叫真正的廉政建设嘛!”
  今年“六一”前夕,南浔区妇联发出了“用你我的爱心共同浇灌春蕾”结对助学倡议书,南浔区共结对了67对失学儿童,其中南浔检察院就结了21对。干警们主动捐助学费9280元,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。如果不是一支素质高、凝聚力强的队伍,也不会有充满爱心的义举。